反对“离开中国”!这八大德国企业为何集体发声
近日,大德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以《离开中国将让我们失去》为题,国企发表了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薄睦乐、何集默克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葛丽鹤等八大德企高管的离开中国联合署名文章。
文章表示,反对50年来,大德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以及最具活力的国企市场,这正是何集为何我们在那里的存在对德国经济实力至关重要的原因。文章还说,离开中国退出中国将导致德国企业丧失机会,反对继续利用中国的大德活力来促进欧洲发展并增强欧洲实力,符合德国根本利益。国企
这是何集德国企业界重要人物罕见在德国对外关系上集体发声,这一行动代表了德国企业界精英对德国政坛的一次郑重提醒。
▲德国汉堡港集装箱船资料图。图/新华社八大德企代表了德国制造中坚力量
这篇呼吁加强中德经贸合作的联合署名文章,除了薄睦乐和葛丽鹤以外,还包括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博世董事会主席哈通、通快董事会主席卡缪勒、贺利氏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凌瑞德、舍弗勒董事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和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董事长提兹莱特。
其中默克、巴斯夫、西门子、博世、通快、贺利氏,均名列世界500强企业;舍弗勒是德国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大陆集团的最大股东,汉堡港在世界港口排名中则名列第19位。
毫无疑问,这8位联名撰文的德企高管背后代表了德国制造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华德国企业已经超过11300家,中国也是德国对外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
2022年前8个月,在国际贸易环境大幅恶化的背景下,德国对华投资仍爆炸式增长了30%。其中,西门子在全球的首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已在南京投产,巴斯夫则计划到2030年前在广东投资100亿欧元,建设大型生产基地。
▲2019年11月23日,德国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图/新华社共同发声是针对德国政府内部杂音
8位德企高管之所以共同发声,背景是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之旅在德国政府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
朔尔茨政府由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即所谓的“红绿灯执政联盟”。对于朔尔茨访华,绿党出身的德国外交部部长贝尔伯克、自民党出身的财政部部长林德纳,纷纷唱起了反调。
对于中德经贸关系,德国政府里的一些人也看不惯。贝尔伯克毫无依据地声称对《中欧投资协定》保留意见,认为协定没有为中国和欧洲的公司创造平等机会。
另一位绿党出身的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则表示要重新考虑对华经贸政策,甚至表示德国经济应该与中国经济“脱钩”。
贝尔伯克和哈贝克的这些表态,说起来并不奇怪。他俩曾是德国绿党的双党魁,而众所周知的是,德国绿党与美国关系密切。所以,有分析认为,贝尔伯克和哈贝克之所以操弄对华议题,公然与朔尔茨唱反调,意在为自己积攒政治能量,甚至向朔尔茨逼宫。
因此,德国制造业高管联合撰文明确表态,也是为了表明他们对德国绿党和自民党台前的人物的担忧。
▲中欧班列资料图。图/新华社德企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另一个令德国企业界担忧的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这一法案,加上美国卖给欧洲的高价天然气,激起了欧盟、尤其是德法两国的强烈不满。因为,法案歧视了在美国以外的汽车生产企业。而能源价格高涨,也使得欧洲汽车生产成本高于美国。
该法案明确要求,在未来10年投入约43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以及强化医疗保障。其中,部分条款规定,美国政府将向购买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税收抵免,向购买二手电动车的本国消费者提供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
而其前提是,消费者所购车辆的最终组装必须在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行。因此,美国的这一套组合拳其实和芯片法案如出一辙,目的都是迫使欧洲厂家迁往美国。
德国是汽车制造大国,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通胀削减法案》生效后,宝马汽车公司果然就宣布,将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生产电动车。
美国在搞市场贸易壁垒,而中国市场则坚持开放——截至去年底,德国汽车厂家在中国市场已经卖了400万台车。在中美市场都深耕多年的德国制造业企业,自然知道中美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
可以说,正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让德国企业家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娱乐)
- ·越秀地产:越秀“鲲鹏”突击队:守护广州,我们同在
- ·推送新版本失误罚员工50万?OPPO回应:与实际情况不符
- ·高价新股华宝新能上市首日破发,基本面“抗打”,破发考验持续多久?9月以来高价新股均未破发
- ·《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 ·贵阳银行招标疑云再起:易鲸捷独吞4.2亿数据库大单,项目仍未上线
- ·复星债务现状拆解:1000亿元负债,对应2700亿元总资产
- ·因碳酸短缺,德国啤酒减产了!这一状况或将持续…
- ·北京这7家企业防疫不力被点名,涉及肯德基等
- ·深圳信诚等独立代销机构频遭“解约” 基金销售行业洗牌加剧
- ·历史新高,9月将投放20万吨储备,有的不到10元/斤!对猪肉价格影响多大?